【媒體解讀】宿州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:定了!今年,宿州將完成這些目標!

來源:宿州市財政局(國資委) 瀏覽量: 發表時間:2022-05-26 17:43 編輯:宿州信息公開013

近日,市委辦、市政府辦聯合下發了《關于2022年創新民生工程建設模式辦好20項民生實事的通知》,辦好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,做好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,其中,新增9項,調整實施4項,繼續實施7項。



今年
宿州市創新民生工程建設模式
辦好20項民生實事
涉及的民生實事有
教育、養老、醫療、救助
道路建設、棚改、老舊小區改造
引調水工程等多個領域
件件惠民生,事事暖民心
一起來看!


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

  以南水北調東線、引江濟淮等引調水工程為基礎,建設從水源到用戶的配水工程。配水工程和引調水工程同步建設,確保地表水調到當地即能實現供水入戶。全市開工項目數4處,續建項目數1處,新建取水泵站4處,新建輸水管道28公里,新建配水管道677公里,新建加壓水泵站2處。



區域醫療水平提升行動

  到2023年,在全省病患外流多、人口基數大、醫療資源相對薄弱地區建設10—15個較高水平的區域??漆t療中心,帶動當地臨床診療、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轉化水平顯著提升,重點病種治療水平與外省及合肥等地的差距大幅縮小,跨省、跨區域就醫大幅減少,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。

具體任務:
1)蕭縣人民醫院與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合作。通過合作共建,使縣醫院省外就醫患者較2021年下降10%,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較2021年下降20%,三四級手術和微創手術比例較2021年上升10%、合作共建科室出院人數較2021年上升10%,提升蕭縣人民醫院綜合能力,基本達到三級綜合醫院學科設置要求。

(2)宿州市立醫院與安徽省兒童醫院合作。發揮省兒童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管理、品牌、技術、人才優勢,促進宿州市兒科醫療水平提升,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區域輻射能力,降低患兒市域外轉診率和跨省就醫。


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

  年內全市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實施168.541公里,完成149.191公里;全市農村公路養護提升工程完成957公里。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率保持100%,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交總體比例達到48%,新建具備3種以上功能的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,確保農村公路建好、管好、護好、運營好。



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

  全市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4362套,基本建成27093套。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個,房屋總建筑面積64萬平方米,涉及居民5914戶。



養老服務和智慧養老

  高齡津貼惠及所有80周歲以上老年人,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不低于60%;完成842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;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試點不少于100張;縣區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改造完成率達到100%;新增村級養老服務站(農村幸福院)16個,覆蓋面不低于30%;全市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比例達到52%以上;建成6家智慧養老機構。



幼兒托育和學前教育促進

  調動社會力量,增加普惠托育服務有效供給,新增托位4000個。進一步推進學前教育普及和普惠發展,努力提升學前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,新建、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6所,計劃投資8048萬元,資助幼兒12069人次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6%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保持在85%以上、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5%。



就業促進工程

  實施求職用工精準對接計劃,全市組織招聘會370場次,服務企業4600戶次,達成就業意向3800人,促進高校畢業生、農民工、技能人才等各類求職者就業,緩解市場主體“招工難”、省內就業人口輸出地和用工地“匹配難”等問題,助力“雙招雙引”和十大新興產業發展,服務“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”行動計劃,為勞動者求職和用人單位招工搭建對接平臺,促進供需精準對接,并按規定落實相關補貼政策。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兜底計劃全市試點數為10個(每個縣區各選擇2個社區),試點推廣“三公里”就業圈;組織1563名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、6個月內即將離校畢業生及其他16—24歲失業青年等,參加3—12個月的就業見習,并按規定落實相關補貼政策;組織技工院校招收2000名初、高中畢業生等適齡青年進行新技工系統培養。



城鄉適齡婦女“兩癌”免費篩查

  對全市1666名城鎮低保適齡婦女開展1次“兩癌”免費篩查;完成48000名35—64歲農村婦女宮頸癌篩查,完成11000名農村婦女乳腺癌篩查。不斷擴大“兩癌”篩查覆蓋范圍和人數,提高篩查目標人群覆蓋率。



困難群眾救助

  全面落實低保、特困救助政策,加強動態管理和信息比對,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補助范圍,做到應保盡保、應退盡退。加強生活無著救助、臨時救助和孤兒基本生活保障,確保應救盡救。全面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。按照盡力而為、量力而行原則,動態調整低保、特困救助等相關待遇水平。全市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低保240695人,城市低保25449人;城市和農村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均達到60%,特困人員供養28831人;孤兒基本生活保障2974人,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散居孤兒每人每月1100元、集中供養孤兒每人每月1500元;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為殘疾等級一、二級每人每月不低于70元,三、四級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;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不低于65元。




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工程

  強化基本醫保、大病保險、醫療救助三重制度綜合保障,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超過95%,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70%、80%左右,大病保險合規費用報銷比例不低于60%,穩定實現救助對象納入基本醫保應保盡保、應救盡救,實現市域內基本醫療保險、大病保險、醫療救助“一站式”結算。



困難殘疾人康復

  為全市7528名困難精神殘疾人提供藥費補助,為989名符合條件的視力、聽力、言語、肢體、智力等殘疾兒童和孤獨癥兒童提供康復訓練救助,為141名殘疾兒童適配假肢矯形器或其他輔具提供救助。



困難職工幫扶

  根據困難職工家庭收入和剛性支出因素綜合評估困難程度,設立建檔標準,將符合條件對象全部納入救助范圍,生活救助115戶按不超過12個月我市城市低保標準確定;子女助學115人按不超過每生每年10個月我市城市低保標準確定;醫療救助100戶按不超過個人承擔部分確定。



中小學課后服務

  全市371所應開展課后服務的義務教育學?!舶凑战逃俊半p減”工作監測平臺統計口徑,不含寄宿制人數大于100人的寄宿制學校、村小學(教學點)、學生數小于100人的小規模學?!?00%提供課后服務,鼓勵縣區各校提供多樣化課后服務,努力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。推動各縣區結合實際,綜合考慮物價水平等各種因素,不斷完善課后服務參與教師和校外相關人員補助辦法,合理確定補助標準。



15分鐘健身圈建設

  統籌建設305個全民健身場地設施,形成全民健身設施網絡,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。



15分鐘閱讀圈建設

  建設30個城市閱讀空間,以縣區的城區為基本單位,初步形成15分鐘閱讀圈,構建全民閱讀服務體系。



“惠民菜籃子”運營

  全市建設運營“惠民菜籃子”門店10家,各縣區在現有“惠民菜籃子”門店基礎上,按照總量只增不減的原則,適當增加運營門店數量。鼓勵有條件的縣區結合實際,在城區建設“惠民菜籃子”。



老年助餐服務

  支持建成11個老年食堂36個社區助餐點。積極開展農村老年人助餐服務試點,依托區域性農村特困供養機構改造提升,賦予助餐配餐功能,為區域內失能、獨居、高齡、困難等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,2022年建設不少于10個農村助餐點。



老年人門診就醫便民服務

  通過設立老年人快速預檢通道、優化老年人就醫服務流程、安排專人提供導醫服務等,讓老年人在門診就醫中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務。



食品安全“你點我檢”

  圍繞“米袋子”“菜籃子”等大宗消費食品,設立食品安全“你點我檢”平臺,通過網絡投票方式征集消費者最關心的食品品種,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200批次。



城鄉困難群體法律援助

  計劃辦理法律援助案件6000件,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無償提供必要的、符合標準的法律援助。深入推進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、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,提升法律案件質量及服務。
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