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“三大百億產業” 打造“農字號”產業集群
近年來,埇橋區緊緊牽住產業發展“牛鼻子”,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聚力發展糧食、畜牧、林業三大百億產業,不斷探索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新路子,先后榮獲“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”“全國畜牧大區”“中國綠色家居產業示范基地”“中國燒雞之鄉”等稱號。
埇橋區夾溝香稻米綠色種植基地。特約攝影 丁輝
聚焦基地建設 促進集群發展
做精農業園區。緊緊圍繞糧食和畜禽兩大主導產業,擦亮埇橋“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”金字招牌,堅持農業生產信息化、產學研推一體化、生產經營集約化協同推進,帶動夾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、“埇橋大豆”產業園、燒雞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提檔升級。建設“‘雙創’孵化中心”、成立“創業者港灣”,農民入園創辦企業86家,帶動農民就業創業1.27萬人。做優家居產業。不斷優化產業布局,建設集中連片的中國綠色家居產業基地,園區現有以TATA木門、顧家家居為代表的各類企業200家,其中規上企業65家,擁有省著名商標6個、中國馳名商標1個,林業加工產值連續多年蟬聯全省第一。目前,全區林產品加工企業和個體經營戶達1500家,板材產業相關從業人員達3萬多人,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達6萬元。做強養殖基地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,廣東溫氏集團、福建豐沃集團、江西正邦集團、安徽華奧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重點畜牧項目也已建成投產,全國排名前五的大型養殖企業均在埇橋落地。采用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運行模式,連續16年獲批生豬調出大縣。
聚焦四鏈耦合 實現產業聚能
夯實農業基礎鏈。堅決扛穩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責任,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通過興修農田水利設施、硬化田間道路等,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。2021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4萬畝,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%以上,糧食種植面積462.89萬畝,總產208.59萬噸,實現糧食生產“十八連豐”。延長加工產業鏈。加快推進一、二、三產業融合發展,聚焦生產、運輸、加工、冷鏈配送、二次加工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,建成“種植基地+中央廚房+冷鏈配送+集約化供餐”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,著力打造地方“中央廚房”,2022年上半年綠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產值達90億元。林業產業已經形成林木種植、板材加工、家具生產、智能家居制造的全產業鏈條,總產值達到200多億元。提升品牌價值鏈。大力實施農業商標品牌戰略,大力實施品牌農業戰略,積極申報一批綠色食品、有機食品、地理標志認證和知名商標。目前全區擁有著名商標57個、馳名商標4個、知名商標23個;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個,安徽省商標品牌示范企業3家;地理標志證明商標5件。其中,“埇橋人造板材”“順河木業”“符離集燒雞”3個品牌入選全國區域品牌百強榜,總價值達到93億元。擴展增值利益鏈。創建以“農業企業為龍頭、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、家庭農場為基礎”的新型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,通過保底分紅、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,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。截至2022年上半年,全區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284家、家庭農場3851家、產業化聯合體110家,帶動農戶4.8萬戶,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
聚焦要素保障 優化發展環境
資金要素。制定出臺提升現代農業發展獎勵扶持辦法、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獎勵扶持辦法等政策,在設施農業建設、品牌培育、“兩品一標”認證等方面提高獎補標準。加大與銀行合作,幫助涉農企業通過商標質押融資、商標使用許可、無形資產出資等途徑進行融資。近年來,共幫助涉農企業辦理商標質押8件,質押金額1.23億元;完成專利權質押7件,質押融資金額4600萬元,推動鄉村產業不斷發展。近兩年共整合項目資金288萬元,用于支持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建設,打造了徽香源、草原牧業、皖神面制品、皖豆香豆制品等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,一季度,銷往滬蘇浙地區農產品銷售額為30.13億元,同比增長9.5%??萍家?。聚焦“兩強一增”,深入實施科技強農“六大行動”,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中國農科院、南京農業大學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、安徽農業大學等10家高??蒲袉挝辉趫瑯虺闪a學研用基地,在糧食、果蔬、畜牧等重點產業應用物聯網、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,建有智慧農業管理平臺1個、北斗基準站1個,管理系統共接入2個業務系統、12個視頻監控點,設立視頻監控38個,覆蓋種植面積16.8萬畝,涉及年產量14.8萬噸。培育建成大田作物“四情”監測示范點6個,設施農業智能化農業物聯網示范點3個,智能化物聯網養殖示范點300多個。改革要素。推深做實田長制改革,堅決遏制耕地“非農化”,防止“非糧化”,設立區級田長28人,鄉鎮田長56人,村級田長304人,網格員、巡查員1490人,初步構建起了覆蓋全區的耕地保護立體網絡。目前,全區耕地總面積為275.47萬畝,永久性基本農田233.85萬畝。持續深化林業改革,形成“1+14+28”區級林長工作格局,全區共有區級林長25名,鄉級林長294名,村級林長338名,實現三級林長全覆蓋和全域網格化管理。全區現有林地94萬畝、活立木蓄積445.9萬立方米,年均林業總產值能達到200多億元。(涂強 邵林 李福展)